聚珍轩 欢迎您的到来!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反馈留言
您现在的位置:首 页 > 艺术点评 > 访我国神经外科学泰斗唐镇生教授

艺术点评

访我国神经外科学泰斗唐镇生教授

作 者:沈栖桐 沈向阳     发布于:2014-08-07 17:25:56      点击量:2    

 唐镇生觉得自己离“老迈”二字还遥远得很。为了证实自己的眼力,他随手拿起一只一次性纸杯,将纸杯上最细微的那行字读给我们听。

  你可能不敢相信,因为会诊、讲学,这位77岁的老人一天可以奔波600多公里。事实就是如此:和唐镇生先生电话联络上的时候,他恰好在从上海去往南通讲学的路上。他事后告诉我们,南通的事情完毕,又立刻赶往浙江桐乡。
  唐镇生说,几十年了,习惯了忙忙碌碌,“怎么也歇不住”。上海蓝十字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唐先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医院上班的,“坐头班公交车,6点半就到办公室了。”
  作为我国最权威的神经外科专家之一,像唐先生这么大岁数仍活跃在临床第一线的,已经屈指可数了。
  家族中第八代行医者
  武进前黄的毛家桥,是唐镇生的“外婆桥”。
  外公是当地有名的中医,在这个大家族,唐镇生已是第八代医生了。这个家族的六七位良医,被记载在《礼嘉镇志》上。唐镇生的父亲、母亲和两个弟弟,都是在前黄医院退休的。家族晚辈中从事医学的,也有好几个。
  解放前几年,唐镇生从乡村考取了常州城里的武进县中(现常州24中)。城市的繁华市井生活,对这位乡村少年似乎一点吸引力都没有,“每天就闷在学校里读书,两耳不问窗外事。”除了每个月从水门桥坐船回家的水路,“常州城里的东南西北一概弄不清爽。”
  1951年,唐镇生如愿考取了省常中。这里的校风学风,让唐镇生一直引以为豪,“那就是个念书的好地方,纯净、纯粹。”宿舍是河对岸的大统间,每个房间住着几十位同学。
  大操场外是临时驻扎的解放军军营,每天的军号声也成了学生的起床令。自己洗衣、自己拿着饭盒蒸饭,“生活、学习,一切都凭自觉、自理。”在初高中6年中,唐镇生只看过两场学校组织的电影。
  现在的孩子看来那时“苦行僧”的日子,唐镇生他们却觉得“踏实、充实而又自得其乐”。没什么大道理,“实心实意就奔着一个目标:争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。”
  当时,唐镇生的成绩在班里只能属于中上等,但他每学期都在踏踏实实向前进步,“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朝前走,不放弃哪怕只是细微的进步。”
  1954年高中毕业时,他填报了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。“我们这样的家庭,我当时报考医学是情理之中的选择,只有唯一没有其一。”老先生笑言道。
  唐镇生从小就见惯乡亲深夜叩门求医的情景,也感受得到家族前辈在乡邻那里得到的敬重。“行医是救人性命,是积德行善。”这样的理念,很早就根植在唐镇生脑海中。
  一例手术轰动全国
  创建于1927年的上海医科大学,曾经是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。这里师资雄厚,拥有当时许多第一流的业内翘楚。能在这样的氛围里学医,唐镇生觉得“果真有如鱼得水的惬意”。
  在学校里,讷言而善于观察的唐镇生发现,来自苏锡常的同学一眼就能分辨出来:星期天,苏州的同学大都去找评弹听,无锡的同学钻街窜巷去找美食店,而来自常州的同学,却大都在图书馆里自习。“老师们都公认常州的孩子好学、刻苦。”
  1959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,唐镇生被分配到学校的附属医院——华山医院工作。这家医院的历史同样非同一般,她建于1907年,前身是中国红十字会总院,也是上海地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医院。来到华山医院,他被分到了神经外科。“说实话,我当时对神经外科的概念还很懵懂。”
  当时华山医院集中了一批国内最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:史玉泉、蒋大介、陈公白,这些名闻遐迩的一代名师,以自己的学识更以严谨的作风感染着年轻的唐镇生。记者告诉唐老,蒋大介先生去世前不久曾专程回家乡常州,在文笔塔前,蒋老说这是“最后一次重访故土”。听说这节,唐老的眼睛湿润了:“在学校时,蒋先生是我的老师,到了医院工作,他一直是我师傅。”唐镇生尤其感慨“临床实践是最宝贵的课堂”。
  他向记者描述了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无可逃避的成长路径:前5年,拜师学艺;第二个5年,自觉“天下无敌”;第三个5年,忽然觉得“寸步难行”;第四个5年,略有体会;直到第五个5年,才开始迈向成熟……如此一来,已是25年过去。 (责任编辑:DY)

电话:0519-86561718  传真:0519-86909022  联系电话:15806129999  邮箱:xincheng@xincheng.com   地址:常州市武进何留淹城别墅5号
Copyright 聚珍轩 .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4025492号 常州网络公司鼎豪网络网站建设 网站管理